最近,在資本界討論最多的話題,就是小米在香港上市了。尤其當它的估值從1000億美元變成了540億美元,大家就更震驚了,都在討論為什么估值打了五折,雷軍還要小米上市呢?除了小米,斗魚、映客、同程藝龍等眾多獨角獸均爆出了香港上市計劃,它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點扎堆上市呢?
多年以后,我們在回顧中國互聯網商業史的時候,一定會將2018年6月視作一個關鍵歷史節點。截止當下,此類歷史節點只出現過三次:
第一次是2000年,中國第一批PC互聯網企業集中上市,百度、騰訊、盛大、搜狐、網易等那個年代的獨角獸,完成了那個年代互聯網紅利的第一次收割;
第二次是2010年前后,優酷網、當當網、奇虎360、人人網、開心網、迅雷、世紀互聯等等掀起新一輪的境外上市潮;
第三次是2018年6月,資本市場頻出重磅消息,螞蟻金服融資140億美元、新上市的工業富聯、寧德時代成為最耀眼的科技股,后續小米、美團等獨角獸將陸續赴境外上市。這只是一個開端,后面還有優信二手車、映客、同程藝龍、平安好醫生、獵聘、多益網絡、指尖躍動、寶寶樹、房多多、尚德教育、拼多多、易果生鮮等幾十家獨角獸在排隊奔赴境外上市。
獨角獸們積極謀求境外上市,這個密集程度實屬罕見。這背后有著怎樣的資本邏輯?
港股市場窗口期
港股正迎來時隔十年的“黃金時代”。恒生指數2017年全年漲幅超過30%,成為當年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指數。2018年1月,恒生指數成功沖上了歷史新高33484點,突破了之前在2008年創下的歷史高點。
目前港股處于高位,尤其是新經濟股票估值較高,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市融資,可以用比較少的股權攤薄換來更多的錢。
港股在最近幾個月處于一個比較微妙的高位震蕩調整期,6月19日,上證、恒指均大幅下跌。恒指指數一度大跌近千點,跌破29500點。港股后續是漲是跌眾說紛紜,一旦港股持續下跌抑或由牛轉熊,將對獨角獸的估值造成重大影響。
港股新政助推
2017年底,在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推動下,港交所出臺了成立25年來最大的變革:允許“同股不同權”公司上市,允許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。
李小加曾將港股市場形容為“自由戀愛”——從制度層面上來說,三地股市中,港股的上市制度設計已經越來越接近納斯達克,均采用披露制。
從IPO審核通過率來看,2017年共310家申請在香港IPO,僅有8家被拒。同時,香港IPO審核速度快,企業從遞交上市申請表格到出裁決結果,平均只需要120天。
就估值而言,三地中A股給出的估值最高,但其門檻也最高,而美股和港股都較為國際化,香港又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——要說兩地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理解程度,香港肯定更懂。
外圍商業環境的兩個“超級變量”
為什么大量“獨角獸”公司要在近期扎堆境外上市,哪怕“流血上市”也在所不惜?根源在于,外圍商業環境出現兩個“超級變量”:
一是移動互聯網的“流量紅利”已經見頂,很難再有超預期的高增長。而這一輪扎堆赴境外上市的“獨角獸”公司,幾乎都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發展而來的,而且很多暫未實現持續盈利。美國、香港的資本市場對這些企業相對友好,對盈利沒有硬性要求,同時能通過比較靈活的AB股制度,幫助創始人強化對公司的掌控力。
二是《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》出臺以后,創業者面臨的融資環境逐漸變得嚴峻起來。設想一下,很多“獨角獸”公司上市之前,經過少數幾家機構投資者的討價還價,就能獲得一個比較高的估值(10億美元以上),憑什么?除了企業本身的內在價值之外,“一級市場”投資者本身要比較“有錢”也很關鍵。“一級市場”的主要資金來源終究還是銀行體系,而這一塊恰恰是監管新規要求收緊的重要部分。“一級市場”投資者不像過去那么有錢了,這必然沖擊“獨角獸”公司的估值水平。
美國經濟研究局(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)有一項研究結論,平均而言,“獨角獸”的估值被高估大約50%。這種情況在全球都很普遍。吸引風投或是上市,最終的結果當然是“融資”,但“融資”往往不是最終目的。
“獨角獸”公司的上市突破,只是復雜“目標體系”的一個重要環節,或者只是在企業發展的時空“坐標系”中留下一個烙印。從X輪風投到最終上市,是“獨角獸”公司融入更廣泛商業體系的過程。風險投資、資本市場加上傳統銀行所提供的,遠遠不是錢這么簡單,而是塑造了一個商業生態系統。可以將創業、創新看作亞馬遜雨林生態,資本就像這個生態網絡里面交錯縱橫的河流,孕育了生態的要素,促進了整個生態的快速演化。
投資有風險,以上信息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