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阿茲海默癥(Alzheimer’s Disease,下稱“阿癥”)首席研究員宋偉宏,聯同中國專家,花近10年時間,從一個中國的病例上,發現阿癥一個以前從未公布過的基因突變,從而找出治療阿癥的新靶點,為研發該病藥品帶來新的突破。不過,宋偉宏坦言,要制出治愈阿癥藥品尚有一段長路。
本身是卑詩大學(UBC)精神病學教授及該校中國高級顧問的宋偉宏,周五接受《星島日報》記者專訪時表示,隨著人口老化,一般稱為腦退化癥的阿茲海默癥越來越普遍。
65歲以上的人,平均9人就有一個,到了80歲以上,發病率更達30%至50%,所以世界各地研究機構都花盡心思,希望能找出治療該病的藥品,可惜至今仍未成功。現時阿癥病人所服用的藥品都是15年前開發的,那只能延緩病情,可以說是“治標不治本”。
有毒蛋白擾亂大腦神經細胞
宋偉宏指出,阿癥患者的特征,是大腦出現老年斑(或稱神經斑)的有毒蛋白amyloid beta,這種蛋白的出現,導致記憶有關的大腦神經細胞死亡,所以被指是大腦疾病。
早前,有研究發現人體一種稱為“早老素”的酶,可以抑制amyloid beta。當時科學家以為可以借此找到治療阿癥的藥品,無奈其后發現早老素雖然可以抑制amyloid beta,但它同時干擾到對腦細胞發展很重要的另一種蛋白Notch,科學家在試驗新藥時,發現新藥不僅單未能有效延緩阿癥的病情,更產生不能接受的副作用,最后新藥研制宣告失敗。
宋偉宏說,在約10年前,他與山東大學教授孫秀蓮,在一個早年患有阿癥的中國家庭病例中,發現患者都有一種以前未有見過的基因突變,而這種基因突變中的早老素,跟其他早前發現其他早老素不同,不會干擾到Notch。
宋偉宏指這個發現,令科學家在研究阿癥藥品時,出現一個新靶點,即有機會研制一種即可以抑制amyloid beta,又不會產生副作用的藥品。不過,他坦言仍不知需要多少時間,才能研制出根治阿癥的藥品。
該研究報告已在在英國科學雜志《分子精神病學》(Molecular Psychiatry)發表。
宋偉宏表示,很多人都會問他如何防御患上阿癥,他也沒有一個確實答案,但是市民可以循兩方面去做,第一是飲食要均衡,不要偏食;第二是經常鍛煉,除了身體鍛煉外,智力鍛煉也很重要。
他建議長者不要自我隔離,要有多些社交活動,包括與人聊天等,將有助減低患上阿癥的機會。
投資有風險,以上信息供參考。
下一條:靴子落地!香港開征房屋空置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