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孩子教育移民,中國與歐美國家教育對比。在國內,我已經能看到孩子將來的路以及生活的方式和軌跡,我更希望他能換一種生活環境,視野更開闊些,人生觀、價值觀更開放更包容一些,我希望他活得從容自在,活出人性來。這是大部分“為了孩子移民”的家長的想法。
中國與歐美國家教育上的差異有哪些?
一、學習目標。歐美教育教育會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,讓學生自己去想,想學什么東西,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、靈活、高興。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致繁瑣的各種規定,該學什么,學多少,什么時候學,該怎么學等等,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,因而習慣于應付,學習是家長、老師的事情,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,學得比較被動、教條、無奈。
二、能力培養。歐美教育不太重視“基礎知識”的學習,極其看重學生“創造力”的培養,因而才會有歐美教育白領不會算10減6等于幾,貌似“可笑”的事情發生,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,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“雙基”,重在練“基本功”,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。歐美教育的學生低分高能,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。因而世界500強企業,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國學生,在他們看來,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仆,而不是在“育人”。
三、師生關系。在中國,一日為師終身為父,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,而在歐美教育教授也沒有什么權威可談的,歐美教育人不承認權威。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,覺得老師總是對的,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,不茍言笑。歐美教育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,是要好的朋友關系。
四、教育考試。歐美教育的考試經常是開卷,孩子們一周內交卷即可,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,單人單桌,主監副監嚴防緊守。在中國,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,而歐美教育的考試目的在于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,查漏補缺,以利于今后的發展。
五、班級人數。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,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人數平均60人之多,法律并不能約束什么。而在歐美教育,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,31個人就屬于違反教育法,不同的是歐美教育人看重的是誠信——自我信譽度,故不敢越雷池半步。
六、時間安排。在一年中,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,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,合計2600個小時左右。歐美教育學生每年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。上學時間短、課業負擔少,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,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,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。
七、學生成績。成績在歐美教育屬于“隱私”。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,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,不會公布全班的成績。在中國,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的公布學校成績。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、優秀率。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,心理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。
八、學習教材。歐美教育的教材淺顯,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,特別是數學,導致許多的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數字就沒了概念,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了難題,看之非常可笑,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、創新能力的培養。我國的教材一味的強調夯實基礎,才導致機械重復的作業一堆堆,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。
九、課外活動。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。但在歐美教育小學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了。歐美教育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發參與,經費也是大家共同出資、共同尋求贊助。比如,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,一次8美元,為別人演奏等等,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。當然并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賺錢,也有很多是打義工的。歐美教育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,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。
很多人,談移民而色變,覺得移民就是不愛國,覺得移民就得放棄國內的生活、事業是一個誤區。目前,很多的移民其實是移民不移居。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發展配置了一個海外的身份,多了一次對美好生活的選擇。在遇見危機時,也有了一個可以選擇的退路。
投資有風險,以上信息供參考。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,如涉及版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