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提瓜和巴布達,隨著投資移民市場打開,進入國人視野。安提瓜危地馬拉在1979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描述:安提瓜城市的網格狀布局源于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啟發,在不到三個世紀的時間內,這里就匯集了大批氣勢莊嚴而風格華麗的建筑作品。這里是巴洛克藝術的誕生地,古代印第安人瑪雅文化中心之一,移民安提瓜,坐擁著名歷史名城。
1524年危地馬拉淪為西班牙殖民地。1527年西班牙在危設置都督府,管轄除巴拿馬以外的中美洲地區。1821年9月15日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,宣布獨立。1822—1823年成為墨西哥帝國的一部分。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邦。1838年聯邦解體后,于1839年再次成為獨立國。1847年3月21日危地馬拉宣布建立共和國。
在殖民地時代,由西班牙殖民政府統治的“危地馬拉王國”的首都并不在如今的危地馬拉城址上,而在距離危地馬拉城一小時車程的安提瓜危地馬拉。這個始建于16世紀早期的城市坐落在高原上的一個山谷之中,氣候宜人,景色秀麗,海拔3000多米的阿瓦火山以及另外兩座火山將它環繞其間。
安提瓜危地馬拉,有舊城和新城兩部分。舊城始建于1524年,危地馬拉都督轄區建立后,17世紀時為其首府。因屢遭地震破壞,1776年在距該城東北40公里處建新城,即現危地馬拉首都危地馬拉城。安提瓜危地馬拉和墨西哥城一樣,都曾是西班牙殖民統治地區的政治、軍事中心。在安提瓜最興盛的時期,它的人口超過6萬,在整個新大陸僅次于墨西哥城和利馬。在18世紀的后半葉,這樣一個充滿了自然與人文的結合、殖民地文化與土著文化的相融氣息的城市卻被遺棄了,危地馬拉的首都遷移到了危地馬拉城。原因是,安提瓜修建在地震頻發的地區,1773年的一場大地震毀掉了大部分城市,當地官員不得不請求西班牙國王允許他們遷都。于是,安提瓜在危地馬拉永遠失去了政治、文化中心的地位,在一片廢墟中沉寂了。安提瓜危地馬拉重建后,仍然體現了西班牙殖民時代城市的風貌。
安提瓜危地馬拉整體隨著幾次連續的地震而重新建設,城市擁有防御要塞的面貌,除此之外,這個具有50多公頃的小殖民城鎮的建筑景觀占優勢的原因是有屬于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修道院。
巴洛克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。它的名稱由來,說法不一。一說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,意思是不圓的珠子;又一說它來自意大利語,有奇特、古怪或推論上錯誤的含義。總的來說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意,是18世紀古典主義藝術理論家對于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。巴洛克藝術風格強調作品的空間感、立體感和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,吸收了文學、戲劇、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,是一種激情的藝術,打破理性的寧靜與和諧,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,非常強調運動和變化。這種設計風格集中體現在天主教的教堂上。巴洛克藝術和宗教密切相關,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,巴洛克藝術無疑都是歐洲乃至人類文明藝術史上最輝煌的一頁。
安提瓜是聞名的巴洛克藝術風格的誕生地,而且擴散到拉丁美洲,它輸出宗教藝術作品到西班牙。安提瓜提供了巴洛克時代的美洲殖民城市的獨特證據,是18世紀建筑整體卓越的典范。安提瓜城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,無論是教堂、酒店還是市政廳。城中央廣場稱"國工廣場",四周有棋盤狀道路,這樣的布局具有當時典型的西班牙殖民城市特點。中央廣場周圍建有許多雕琢裝飾華美的巴洛克式建筑,廣場北側有市政廳建筑,建有堅固圓柱支撐的兩層回廊。著名的方濟會修道院為巴洛克式建筑,其大門兩側有螺旋狀圓柱,具有鮮明特點。
安提瓜危地馬拉大教堂也矗立在國工廠場一旁。在整個中美洲殖民地化過程中,天主教教會發揮了巨大作用。早期的大教堂,因1583年的地震而倒塌。重建時則極為奢華。隨后城內又建造了許多教堂、修道院、神學院。1678年開辦了高等學府圣卡洛斯大學等,成為南美的宗教和文化中心。與當時的城市規模相比較,安提瓜危地馬拉的宗教建筑物是比較多的,現大部分已損毀,但從遺存的建筑物門廊等可看出當時的繁榮景象。
投資有風險,以上信息供參考。